J9九游會在“公園城市”的賽道上成都有多卷這兩者確實有頗深的淵源。2018年,“公園城市”的理念在成都天府新區提出;兩年后,中央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。
但公園城市,不只是簡單的“公園+城市”J9九游會。尤其是在人們休閑消費需求逐步提高的情況下,公園不僅是綠色園林單位,而是休閑空間,或是公共文化空間,而這些空間和城市的分界不再明顯,漸漸融成一體。
本就具備良好生態環境的成都,跳出了“幾棵樹、幾張凳子、幾塊草坪”的思維,把“獨樂樂”與“眾樂樂”的需求兼容在城市空間里,例如綠道串聯了綠地、公園、景區等,人們推窗見景、出門入園,這樣的生活,當地人早已習以為常。
截至2023年底,成都天府綠道超7000公里,新建、改造各類公園113個,并連續15年位居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”榜首。上海、深圳、青島、長沙等城市也曾組團到成都考察“公園城市”建設,汲取其成功經驗。
眼下,2024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(以下簡稱“世園會”)正在成都舉行。我們試著借由世園會,來觀察成都在“公園城市”這個賽道里,究竟有多卷。
1902年,英國社會學家埃比尼澤·霍華德在代表作《明日的田園城市》中,第一次將生態與生產、生活并列,提出了“田園城市”的概念,并把田園城市作為解決城市污染、交通擁堵等工業革命帶來的“城市病”問題進而促進城鄉融合的經濟生態有機體。
此后,又涌現出森林城市、花園城市、生態城市、山水城市等城市類型。雖然這些理念應用在不同文化和地理背景下,但均強調了城市規劃中生態和環境的重要性。
2018年2月,“公園城市”理念首次在成都提出,其核心是將城市建設成一個大公園,強調生態、生活與生產的和諧統一,以及人與自然的共生。經歷了五年多的探索和實踐,成都形成了“園中建城、城中有園、城園相融、人城和諧”的生態美境。
數據顯示,2023年成都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提升17位至第92位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,市控以上斷面優良水體率達100%。城市公交“同網、同質、同價”擴大至14個區,中心城區綠色出行分擔率提70%。
據了解,成都世園會坐落于東部新區,占地面積3633畝,布局七區、六館、百園,以“公園城市、美好人居”為主題。園內設有1個主會場(成都東部新區)和4個主題分會場(溫江川派盆景、郫都花卉產業、新津現代農藝、邛崍生物多樣性保護)。
走在園內,可以看見各種植物集中呈現,它們或高大挺拔、低矮繁茂、又或者色彩斑斕、香氣四溢。而在各園區內,極具區域特色植物及園藝建筑被運用于景觀造型中,可以一覽西南地區的自然特色風貌。
以阿壩園為例,該園區通過自然風的造景手法,呈現“生態阿壩”。在園區內,該以特色藏羌民居為主場景,四周分布著九寨溝、黃龍、濕地(花湖)等地貌展示。此外還有大熊貓、黑頸鶴等保護動物塑像點綴其間。
在植被的種類上,阿壩園內不僅還有紅豆杉、岷江柏等珍稀植物展示,還有高山杜鵑、四川牡丹等特色花草。眾多特色元素的匯聚,顯現出了阿壩州豐富的生物資源,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。
實際上,在世園會內不只有園藝展示,還有蜀錦、蜀繡、彭州白瓷、竹編等20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
以竹編為例,在世園會內有一座竹編橋,橋梁總長155米,橋寬6-11米。從遠處望去J9九游會,竹編橋的頂棚恰似一縷漂浮在水面的竹葉。
竹編橋作為成都世園會的重要標志性景點,它鏈接了多個重要展示區,是整個世園會慢行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據了解,道明竹編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特產,有2000多年的歷史,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。在多年的傳承和發展下,如今,道明竹編廣泛應用于生產、生活、裝飾藝術等場景。
在國際竹藤組織園內,特地選用了圓竹和工程竹材作為建筑結構材,打造了一系列展示空間和景觀,諸如魚樂竹館、幽篁軒”水榭、六角亭、竹編景墻。通過將地域文化與園林設計結合,從而達到了解竹文化、體驗竹生態的目的。
以世園會所在的東部新區為例,這是成都“公園城市”的實踐場景——在世園會主會場,東部新區保留80%的原始地形地貌,包含近28公頃現狀林地和401棵高大喬木,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增加植物多樣性。
待世園會落幕后,這里將作為一座“巨型中央公園”,與三岔湖、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一并形成城市的公園配套,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樂,也構成住區“核心生態”。
依托世園會的規劃和布局,東部新區逐步實現產城人居的融合。從數據來看,2023年上半年,成都東部新區GDP、工業投資、服務業增加值、一般公共預算、稅收收入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為成都全市第一。
這也是成都建設“公園城市”的解法:不只拘泥于生態,而是以生態為紐帶,強調可持續發展,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。
這滿足了人們向往公園城市的理想狀態:在一座城市里,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,過得還可以的生活,還有近在身邊的自然。
經濟學博士、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除了人居環境舒適之外,成都的人力資源豐富、科創實力相對雄厚。
“在電子信息、生物醫藥、航空航天等領域,成都擁有強大的產業基礎。這里聚集了眾多知名企業,如華為、騰訊J9九游會、阿里巴巴等,它們為成都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。”楊繼瑞說道。
與此同時,楊繼瑞說,成都人民具有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,敢于嘗試新事物,樂于接受新觀念。這種城市精神使得成都能夠不斷吸引國內外的人才和資本,推動城市的創新發展。
不過,在豐富的人才資源、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等優勢的疊加之下,成都也存在著工業發展較弱、科技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發揮不充分的問題。
楊繼瑞分析稱,縱向比較,近年來成都工業發展較快,但是橫向比,工業無疑是成都的一個明顯短板。具體來看,成都的人口位居全國第四,GDP位居全國第七省會城市第二,但成都的工業實力卻只位居全國第13位(2021年排名)。
而在科技創新方面,成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還需加大力度,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還有待提升,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任務也比較重。“對于成都來說,這些面臨的問題也是其發展的新動能,”楊繼瑞說,接下來,成都可以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,以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數字化,集群化作為成都深度推進新型工業的路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