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見問題
J9九游會讓當代景觀設計重歸“桃花源”
J9九游會讓當代景觀設計重歸“桃花源”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俞孔堅教授新作《生存的藝術》,雖然只有50多頁,卻濃縮了俞孔堅幾十年積淀的景觀設計理念之精華。于業內人士,它是不可多得的經典指南;于我這樣的門外漢,也算是最佳的普及之作。
細細品味這本新作,能發現許多“叛逆”的觀點。比如,他明確提出,景觀設計學不是園林藝術的產物和延續。它是源于我們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“生存的藝術”。而這門藝術無論在中國和世界上,長期以來都被上層文化中的所謂造園術掩蓋了。
他不僅僅是一個景觀設計學家,還是一個愛國者、戰略家和哲人。他在書的前言中寫道,中國正處于重構鄉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。城市化、全球化以及唯物質主義向未來幾十年的景觀設計學提出了三大挑戰,即能源、資源和環境危機帶來的可持續性挑戰、關于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挑戰、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戰。景觀設計學在解決這3項世界性難題中的優勢和重要意義,表現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可操作的界面,即景觀。在景觀界面上,各種自然和生物過程、歷史和文化過程,以及社會和精神過程,發生并相互作用著,而景觀設計本質上就是協調這些過程的科學和藝術。
讀到這里,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他為什么不恪守園林藝術,而固執地要走一條景觀設計學的道路。在戰略的尺度上,原來景觀設計學和園林學還是有不少區別的。
全書以“桃花源”作為主線貫徹始終。他認為,桃花源是景觀設計學作為“生存的藝術”的起源,而把消失的桃花源、重歸桃花源看成是景觀設計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、使命與戰略。
桃花源是中國的一個古老典故。在詩人陶淵明筆下,描述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。俞孔堅珍藏著大量的照片,以證實在當今中國仍然存在很多可以稱為桃花源的鄉村。它們是數千年來先輩們與各種自然災害較量后的經驗的產物。正是這門“生存的藝術”,使得我們的景觀不僅安全、豐產,而且美麗九游會J9。
俞孔堅認為,桃花源是作為“生存的藝術”的起源,使得景觀設計學成為一種土地設計與監護,并與治國之道相結合的藝術。遺憾的是,中國的上層文化并沒有珍惜這種源于生存藝術的九游會J9,充滿詩情的、真實的桃花源,因為那是一種與苦難、勞動和生存相聯系的下層文化,是與下等平民相聯系的文化。他抨擊說,兩千多年來,帝王和士大夫們收盡天下之奇花異石,竭盡小橋流水之能事,了真實的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園等與生存相關的良田美池。而一些后人竟誤認為這就是中國景觀設計的國粹。
在這部新作中,俞孔堅明確提出,重歸桃花源應該成為當代景觀設計學的使命與戰略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擔負起在這個城市化、全球化、工業化的時代里設計新的桃花源的使命。回歸景觀設計學作為“生存的藝術”的本質,重歸真實的人地關系,采取“反規劃”途徑使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。景觀設計學必須拋棄造園藝術的虛偽和空洞的成分,重歸真實的、協調人地關系的“生存的藝術”,在尋常和日常中定位并發展自己九游會J9,而不再迷失在虛幻的“園林”中。
全球化、城市化、工業化給景觀設計學帶來了眾多挑戰和機遇。環境與生態危機、文化身份危機、精神信仰缺失,都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承擔起創建桃花源、重建天地人和諧的重任。而面對這樣的重任,景觀設計學必須重歸土地設計和監護的生存藝術,走向廣闊、真實而尋常的土地,尋找大禹精神,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術和藝術。這些論斷對于當代的景觀設計學界來說,的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,他在全美景觀設計師協會2006年年會、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第43屆世界大會上所作的主旨報告中,闡述了這些觀點,在國際學壇上引起了反響。
俞孔堅強調,中國的問題同時也是世界的問題,解決好中國的問題,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有助于解決世界問題。因此,中國的景觀設計學也必將是世界的景觀設計學。
其實,俞孔堅不是光說不練的人。書的第四部分就是他完成的重歸桃花源的4個成功的案例。飄著稻香的沈陽的一所大學校園,珍視野草之美的廣東中山岐江公園,用最簡單的技術和最普通的鄉土材料完成的“漂浮的花園”,在生態基礎設施上建立起的城市臺州,都在無聲地佐證著他提出的這些觀點。